听了刘宽的话,朱标、朱雄英一时都思考起来。
朱雄英甚至忍不住想起了他在大本堂的学习生活——大本堂虽是朱元璋专为皇子皇孙办的,却也算是一所小学堂。
那里就没有霸陵现象吗?
他此时回忆起学堂中的人和事,发现也有那么一点点。
比如说,性格强势或比较聪明的孩子,总是能指使其他孩子做事,乃至令其他孩子成为跟班。
而在大本堂中,最容易被其他人欺压的,往往是那种母妃没有存在感、本人既不聪明又很老实的孩子。
大本堂才那么点人犹有这类欺压现象,那些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学校中,会发生霸陵事件也就不奇怪了。
仔细思之,他发现对此类问题确实没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。
朱标虽没上过学,却也大抵能考虑到这些,回过神来便道:“看来只能像对待吏治一般,让各地管教育的衙司定期进行宣传教育,清查各学校是否有霸陵及乱收费的现象了。”
刘宽点头,“这确实算是一种能够有效遏制霸陵、乱收费等学校教育问题的手段。”
聊完这件事,朱标并未让刘宽离开,而是又说起了另一件事。
“等到了五月,朝廷就将派出数个‘三司’审判小组前往日岛四省,追究那些日国贵族、武士所犯的罪了。”
“朝廷计划用一到两年的时间,将原日国的贵族、武士阶层给瓦解掉,然后再用数年时间迁徙普通民众。”
“如此就能尽量避免贵族、武士蛊惑日岛黎庶发生大规模叛乱之事了。”
此时距离大明拿下日岛四省已过去半年有余。
虽然仅半年的时间大明还远远无法掌控日岛四省的广大黎庶,却足以建立起基本的行政体系,如省衙、府衙、县衙,乃至更基层的乡镇、社、村。
有了基本的行政体系,再加上目前仍驻留在日岛的一二十万军队,至少可以保证大明朝廷的旨意能够传达至日岛各城池,乃至乡野之间。
同时,大明过去半年的施政应该也对日岛黎庶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。
根据刘宽所讲,过去十几年中,不论是与大明交好的日国南朝,由大明扶持起来的大和国,又或是一直坚决抵抗大明的日国北朝,因为战乱及大明的经济压制,民生都极为困苦。
偏偏日三国的贵族阶层因大明倾销的各种奢侈品,要比以往更加的穷奢极欲,于是便更狠地压迫日国农民。
于是,在过去十几年中,日三国都产生了大量的无地农民。便是那些给贵族、武士种田的佃户,也因为比例夸张的田租、税赋,而被逼迫得卖儿鬻女。
甚至哪怕卖儿鬻女,仍有不少被饿死的。
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贫穷来形容了日国黎庶处境了,而是面临生死危机。
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情况下,日国黎庶也不是完全任由贵族、武士阶层欺压,而是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!
可惜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都极少,纯粹的农民起义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没有,更不用说历史比中国更短、天然条件受限的日国了。
因此,在过去十几年中,日三国爆发的数十起农民起义都被贵族、武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。
很多反抗的日三国农民甚至被贵族、武士俘虏,成为了他们卖给大明海商以出口的“商品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大明划定日岛四省并派出官吏后,只需先将一部分在战争中被抄家的贵族、武士田地收为国有,然后以官田的名目租给日岛农民,收取比原来低不少的租子、税赋,就足以获得广大日岛黎庶的感激了。
如果再利用抄剿的贵族、武士钱财,在当地兴修水利,及时救荒,更能令不少日岛农民忠于大明。
毕竟日国如今其实还没有形成后世的民族概念,所谓和族,其实称为“和人”,就跟大明之前的“汉人”称呼类似。
更不用说,在过去上千年中,日国黎庶受贵族影响,也是将中国当做天朝上国,心怀孺慕的。
这就让他们更容易顺从大明的统治了。
刘宽想到日岛即将有许多贵族、武士被问罪抄家,甚至有相当一批人被斩首,许多的贵族、武士被流放,他就忍不住兴奋起来。
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,他跟许多网友一样,曾梦想着带兵踏平日国,以报国仇。
如今日国被灭,甚至日国的统治阶层都将被瓦解掉,虽说他并非带兵将领之一,可作为大明重臣,却也算是见证了这段令能令后世人兴奋的历史。
念及此处,刘宽忍不住道:“可惜臣担负着天工院院正及军机大臣之要职,不然真想去日岛,看看那些原日三国的贵族、武士是如何被问罪抄家的。”
“再看看我大明官吏,是如何在日岛施行教化,让日岛黎庶学汉字、说汉话的。”
听了这话,朱标、朱雄英不禁相互看了眼,都没想到,刘宽对大明统治日岛竟如此在意。
不过想到后世日国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孽,两人倒也能够理解。
这时,朱雄英忽然心中一动,想孝敬下刘宽这位他最敬重的老师。
于是一笑道:“老师,此番三司小组去日岛问罪那些原日三国的贵族、武士,必然会将很多日岛贵族小姐收入教坊司。”
“学生在对马岛时便听闻日岛贵族女子别有风情,可需要学生让教坊司留意着合适之人,来年好给老师府上添上几位日岛贵族出身的侍女?”
五块五毛小说网